【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王晓慧. 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叶片某些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
[2] | 石海. 大豆碳氮代谢对氮阻遏的适应性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6 条
[1] | 田坤发. 大豆的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J]安徽农业, 2000,(05)
.
|
[2] | 李伯航,崔彦宏. 夏玉米胚乳细胞建成与粒重关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89,(04)
.
|
[3] | 陈丽华,李杰,刘丽君,祖伟,马秀峰. 大豆蛋白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与产质量形成的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2)
.
|
[4] | 孙太靖,龚振平,马春梅. 大豆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05)
.
|
[5] | 孙聪姝,王全富,祖伟,刘丽君. 施氮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
.
|
[6] | 李莹. 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84,(03)
.
|
[7] | 张恒善,刘金印,赵正清,王大秋. 关于丰产大豆主要生理指标的探讨[J]大豆科学, 1985,(04)
.
|
[8] | 许守民,苗以农. 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第10报 大豆不同叶肉组织中光合产物淀粉的积累和动用[J]大豆科学, 1988,(03)
.
|
[9] | 刘晓冰,金剑,王光华,杨恕平,张秋英,李艳华. 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活性的变化[J]大豆科学, 2000,(03)
.
|
[10] | 朱保葛,柏惠侠,张艳,李社荣,陈修文. 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大豆科学, 2000,(04)
.
|
[11] | 张秋英,刘晓冰,金剑,王光华,杨恕平,大崎满. R_5期遮荫对大豆植株体内源激素和酶活性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00,(04)
.
|
[12] | 吴俊江,刘丽君,高明杰,夏凯,王德刚,郭强.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J]大豆科学, 2001,(01)
.
|
[13] | 张明才,何钟佩,田晓莉,王保民,段留生,翟志席,李召虎. 植物生长调节剂BR和SHK-6对大豆生物产量和根瘤固氮活性的激素调控研究1[J]大豆科学, 2004,(02)
.
|
[14] | 陈煜,朱保葛,张敬,梁宗锁. 不同氮源对大豆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04,(02)
.
|
[15] | 章建新,倪丽,翟云龙. 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05,(01)
.
|
[16] | 李玉梅,李建英,王根林,董梅,刘文清,马凤鸣. 水分胁迫对大豆幼苗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07,(04)
.
|
[17] | 李春杰,许艳丽,王喜斌,魏巍,裴希超,张雷. 追肥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 2008,(06)
.
|
[18] | 韩田夫,马凤鸣,马秀峰,高继国,迟玉杰,刘威,张培英. ABT生根粉对大豆内源激素含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 1994,(02)
.
|
[19] | 甘银波,涂学文,田任久. 大豆的最佳氮肥施用时期研究[J]大豆科学, 1998,(04)
.
|
[20] | 路子显,曲建波,傅鸿仪,邓向东,朱保葛,陈建南. 大豆热激蛋白与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98,(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