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易福金. 退耕还林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2] 姚文秀. 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吕玉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2] 董孝斌.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3] 张秋良.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4] 任广鑫.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5] 杨旭东. 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6] 赖亚飞.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7] 袁榴艳. 新疆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5 条
[1] 李世东. 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03) .
[2] 李世东. 基于SD的退耕还林典型立地优化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02) .
[3]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 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
[4] 方一平,陈国阶. 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
[5] 范文涛,李虹.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思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3,(01) .
[6] 任继周,葛文华,张自和. 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J]草业科学, 1989,(05) .
[7] 任继周,南志标,郝敦元. 草业系统中的界面论[J]草业学报, 2000,(01) .
[8] 万里强,李向林. 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 2002,(03) .
[9] 任继周,万长贵. 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 1994,(03) .
[10] 任继周,朱兴运. 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J]草业学报, 1995,(01) .
[11] 李镇清,任继周. 能网自组织与生态系统耦合[J]草业学报, 1995,(02) .
[12] 任继周,贺达汉,王宁,朱兴运,李镇清. 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 1995,(02) .
[13] 王照平,杨珺,杨超. 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与比较[J]当代经济, 2006,(05) .
[14] 张晓东,池天河. 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0,(04) .
[15] 刘胤汉. 关于陕西省自然地带的划分[J]地理学报, 1980,(03) .
[16]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党承林.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J]地理学报, 2001,(02) .
[17] 董孝斌,高旺盛,严茂超.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 2004,(02) .
[18] 方创琳,鲍超.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 2004,(05) .
[19] 徐勇,张同升,杨勤科. 黄土高原安塞县生态退耕情景及农业影响[J]地理学报, 2006,(04) .
[20] 张军涛. 保定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