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高秀清. 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9 条
[1] 王先远,金宏,许志勤,高兰兴. 苦瓜皂甙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1,(03) .
[2] 刘友平,万德光,刘涛,吴天骄. 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远志总皂甙的含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02) .
[3] 张星海,郭碧花,沈生荣. 儿茶素富集和EGCG单体纯化新工艺研究[J]茶叶, 2002,(03) .
[4] 张星海,杨贤强. 茶多酚及儿茶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茶叶, 2003,(03) .
[5] 宿迷菊,王岳飞,骆耀平,杨贤强. 茶多酚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 2006,(01) .
[6] 胡秀芳,杨贤强. 茶儿茶素对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J]茶叶科学, 2001,(01) .
[7] 赵东,刘祖生,陆建良,钱利生,屠幼英,奚彪. 根癌农杆菌介导茶树转化研究[J]茶叶科学, 2001,(02) .
[8] 王岳飞,宿迷菊,童琳,杨贤强. 茶儿茶素制剂祛黄褐斑人体试食研究[J]茶叶科学, 2005,(02) .
[9] 张广辉,梁月荣,陆建良.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J]茶叶科学, 2006,(01) .
[10] 成浩,王玉书,杨素娟,王立. 培养基组分对茶树悬浮培养细胞儿茶素含量的影响[J]茶叶科学, 1995,(02) .
[11] 成浩,杨素娟,王玉书,王立. 茶树培养细胞儿茶素形成能力的品种间差异[J]茶叶科学, 1996,(01) .
[12] 舒爱民,杜琪珍,姜爱芹. 茶儿茶素对鱼油的抗氧化活性[J]茶叶科学, 1997,(01) .
[13] 奚彪,刘祖生,梁月荣,杨秀芳,黄卫红,须健,何玉科,白永延.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转化[J]茶叶科学, 1997,(S1) .
[14] 闫子鹏,薛锦峰.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大豆中的总皂甙的方法[J]大豆通报, 2005,(02) .
[15]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贾敬芬. 不同理化因子对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0,(04) .
[16] 胡忠,杨军,郭光沁,郑国锠. 宁夏枸杞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的建立及影响转化因素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0,(05) .
[17] 赵东利,陈红波,聂秀菀,王新宇,郑国锠. 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苦豆子遗传转化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3,(03) .
[18] 于树宏,赵丽丽,王伟,张嫡群. 影响虎杖毛状根高频诱导的因素探讨[J]西北植物学报, 2005,(09) .
[19] 王威,石元刚,尹黎明,黄丹,谢莎丽. 苦瓜素大豆异黄酮及其复合物对高脂大鼠血脂和血浆一氧化氮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10) .
[20] 王九平,孙永涛,白雪帆,陈伟红,李谨革,张岩,王平忠,骆抗先,张凌君. MAP30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