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李艳. 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 2010
.
|
[2] | 张攀. 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
[3] | 吕毅. 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
|
[4] | 刘军.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适应性城市产业生态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
[5] | 雷明.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
|
[6] | 周丽. 煤化工生态工业系统优化与分析[D]清华大学, 2009
.
|
[7] | 李俊莉.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D]西北大学, 2012
.
|
[8] | 谢志明.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
|
[9] | 胡斌. 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
|
[10] | 颜兴中.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11
.
|
[11] | 高洋. 基于TRIZ的产品绿色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
|
[12] | 杨丽花.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
|
[13] | 李鹏梅. 我国工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3 条
[1] | 邓南圣,吴峰. 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4)
.
|
[2] |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
[3] |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 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06)
.
|
[4] | 段宁,邓华. “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J]世界有色金属, 2004,(10)
.
|
[5] | 段宁
,邓华. “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续)[J]世界有色金属, 2004,(11)
.
|
[6] | 林道辉,朱利中. 工业生态学的演化与原理[J]重庆环境科学, 2002,(04)
.
|
[7] | 陈跃,邓南圣.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管理工具——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 2003,(03)
.
|
[8] | 隋春花,张耀辉,蓝盛芳. 环境—经济系统能值(Emergy)评价——介绍Odum的能值理论[J]重庆环境科学, 1999,(01)
.
|
[9] | 耿勇,武春友.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评述[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 2003,(S1)
.
|
[10] | 戴铁军,陆钟武. 钢铁企业生态效率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2005,(12)
.
|
[11] | 朱蓓,王焰新,肖军.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
|
[12] | 赵一平,朱庆华,武春友. 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承载力方法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
[13] | 高广阔,张能进.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及供给对策[J]电力技术经济, 2005,(03)
.
|
[14] | 诸大建,朱远. 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
[15] | 刘隽,纪涛,刘莉娟.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市场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03)
.
|
[16] | 郝艳红,王灵梅.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2)
.
|
[17] | 李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11)
.
|
[18] | 杨明轩. 国外工业生态园的启示[J]国土经济, 2002,(12)
.
|
[19] | 王波,李成. 试谈生态工业园[J]工业建筑, 2002,(07)
.
|
[20] | 李赶顺.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