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王珉. 基于改进BP网络的磨削淬火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05 .
[2] 高二威. 精密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离散度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
[3] 张春阳. SiCp/Al复合材料磨削温度场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 2012 .
[4] 邹洪富. 基于纳米流体微量喷雾冷却的平面磨削温度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杨刚. 外圆磨削表面强化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 条
[1] 刘菊东,王贵成,陈康敏,贾志宏. 45钢磨削硬化的试验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5,(03) .
[2] 高航,屈力刚,兰雄侯. 断续磨削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 2002,(05) .
[3] 孙方宏,陈明,徐鸿钧,傅玉灿. 磨削弧区采用径向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工具技术, 1999,(10) .
[4] 葛培琪,孙建国,刘镇昌. 磨削淬硬——磨削加工与表面淬火集成制造技术[J]工具技术, 2001,(01) .
[5] 王霖 ,秦勇 ,刘镇昌 ,葛培琪 ,孙建国 ,高伟.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磨削温度场中的应用[J]工具技术, 2001,(10) .
[6] 王霖,秦勇,刘镇昌,葛培琪,孙建国,高伟. 磨削温度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具技术, 2002,(06) .
[7] 刘菊东,王贵成. 基于磨削加工的表面形变淬火工艺——磨削淬硬[J]工具技术, 2004,(07) .
[8] 刘菊东,王贵成,陈康敏,贾志宏. 冷却条件对65Mn钢磨削硬化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工具技术, 2004,(09) .
[9] 张磊,葛培琪,程建辉,王珉. 磨削淬火技术的温度场分析和材料相变研究[J]工具技术, 2004,(10) .
[10] 曾忠. 磨削过程中的热现象研究[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 1995,(03) .
[11] 孙方宏,傅玉灿,徐鸿钧,杨仁建. 断续缓磨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实验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99,(01) .
[12] 任敬心,孟庆国,陈景蕙. GH33A高温合金的磨削温度与残余应力[J]航空工艺技术, 1995,(01) .
[13] 任敬心,吴小玲,康仁科,刘红星,刘小瀛. 300M超高强度钢磨削烧伤的酸洗检查[J]航空工艺技术, 1995,(05) .
[14] 吴小玲,任敬心,康仁科,刘红星,刘小瀛. 300M超高强度钢磨削烧伤的试验研究[J]航空工艺技术, 1996,(02) .
[15] 傅玉灿,徐鸿钧. 开槽砂轮缓磨时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研究[J]航空学报, 2001,(03) .
[16] 蔡广基,严玉清. 构建BP网络结构方法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
[17] 王西彬,师汉民,任敬心. 结构陶瓷的磨削温度[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
[18] 孙方宏,傅玉灿,徐鸿钧. 磨削弧区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机理及其潜力初探──基于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高效磨削基础研究(一)[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1999,(01) .
[19] 柳大伟,徐鸿钧,徐西鹏. 磨抛花岗石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分析[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0,(06) .
[20] 范敏霞,张飞虎,崔玲丽. 用有限元法进行低温磨削钛合金温度场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