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申俊. 多小波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荧光测定技术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张珊珊. 浮游藻群落组成荧光识别分析仪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3] 朱晶晶. 我国近海浮游植物色素的荧光光谱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4] 李春丽. 浮游植物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5] 卢璐.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荧光识别测定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6] 陈坤. 浮游植物瑞利散射光谱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厉丞烜. 海水中DMS和DMSP的生物生产与消费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蒋凤华. 渤海和胶州湾海域溶解有机物荧光及其在环境溯源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3] 张芳. 基于小波分析的东海浮游植物种类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
[4] 段亚丽. 基于色素荧光的浮游藻识别测定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 条
[1] 王莉田,史锦珊,王玉田. 用光纤技术及荧光法实时测量海藻浓度及其分布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 1995,(06) .
[2] 王伦,周运友,孙益民,杨耿. 三维荧光光谱法连续测定苯胺、二苯胺和N-甲基苯胺[J]分析化学, 1995,(01) .
[3] 凌晓,曹玉珍,莫翠云,刘小艳. 应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三维荧光分析法分辨萘、1-萘酚和2-萘酚[J]分析化学, 2001,(12) .
[4] 王志恒. 荧光同步扫描的光谱特性研究[J]分析仪器, 1991,(01) .
[5] 俞汝勤. 化学计量学的基础算法与应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0,(12) .
[6] 谢玉珑,俞汝勤. “灰色”分析体系的定性定量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2,(08) .
[7] 李继刚,王世忠,高志,蒋燕飞,顾德宇. 藻类和悬浮物的光谱识别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0,(07) .
[8] 何文琪,王超明,吴丹,李大侃. 芳烃混合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的降秩因子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93,(05) .
[9] 宋继梅,唐碧莲. 原油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0,(01) .
[10] 张前前,类淑河,王修林,王磊,于萍. 浮游植物活体三维荧光光谱分类判别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10) .
[11] 周长征,李秀云,宋延博. 三维荧光法在石油污染鉴别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98,(04) .
[12] 吴海龙,俞汝勤. 现代分析化学中的三线性成分模型[J]广西化工, 2000,(S1) .
[13] 张利华. 流式细胞术在微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Ⅰ、流式细胞术对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测量方法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14] 张为,曹玉珍,刘振宇,莫翠云. 平行因子算法用于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同时定性与定量测定[J]化学通报, 2002,(06) .
[15] 焦念志,杨燕辉. 四类海洋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同步监测[J]海洋与湖沼, 1999,(05) .
[16] 张前前,王修林,祝陈坚. 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 2004,(01) .
[17] 王世忠,李继刚,高志,蒋燕飞,王项南,熊焰. 海水藻类和悬浮物浓度测量仪应用研究[J]海洋技术, 2001,(01) .
[18] 焦念志,陈念红. 原绿球藻──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J]海洋科学, 1995,(04) .
[19] 高洪峰,焦念志. 通过藻类色素分析估测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 1997,(03) .
[20] 张利华,张经,晁敏. 流式细胞术对微微型浮游植物识别初探[J]海洋科学, 20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