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王洪增.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李磊. 中国与印尼农产品贸易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3] 黄金贞(NOPPANART CHOTTANAWAT). 泰中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分析[D]云南大学, 2011 .
[4] 王小军.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 2011 .
[5] 陈可安.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
[6] 孟佑永.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
[7] 王莉. 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8] 高雅霞. 现代种业发展中企业经营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张瑞荣. 中国肉鸡产品国际贸易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2] 孙骏. 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3] 陈雯. 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
[4] 崔奇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 条
[1] 陈雯.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J]当代亚太, 2003,(08) .
[2] 提塔帕·瓦特娜普卢提帕萨伊,周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四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J]东南亚研究, 2003,(03) .
[3] 孙林,宋海英,赵慧娥.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竞争及对策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3,(05) .
[4] 姜晓燕. 10+3合作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 2000,(10) .
[5]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 2003,(01) .
[6] 刘平量. 贸易利益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湖南商学院学报, 1999,(01) .
[7] 白当伟,陈漓高. 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评述及其在东亚的应用[J]世界经济研究, 2003,(06) .
[8] 贺晓琴.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与利益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06) .
[9] 孙林,李岳云.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08) .
[10] 宋海英,孙林. 中泰农产品零关税协议下蔬菜贸易的竞争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4,(03) .
[11] 欧阳欢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4,(09) .
[12] 邓兰松. 区域组织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研究, 2004,(09) .
[13] 马晓河,兰海涛.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J]宏观经济研究, 2000,(10) .
[14] 傅晨.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任务[J]经济学家, 2002,(03) .
[15] 程漱兰,董筱丹,金志勇,李彦敏,崔日.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农业资源整合前景[J]经济研究, 2002,(07) .
[16] 刘力. “10+3”:东盟与中、日、韩寻求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亮点[J]瞭望新闻周刊, 2001,(45) .
[17] 孙林,王启仿.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
[18] 刘容欣. 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2,(05) .
[19] 高瑛.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关系[J]社会科学, 1997,(05) .
[20] 孙文涛 ,赵俏姿.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及其政策的相机抉择[J]上海企业, 20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