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王春林. 高剪切混合罐相关参数对其流场和能量耗散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11
.
|
[2] | 梁宏波. 搅拌槽内微观混合特性与离集指数的无因次关联[D]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0
.
|
[3] | 张国娟. 搅拌槽内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 2004
.
|
[4] | 赵新凯. 40tLF钢包吹氩搅拌及出钢操作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 2007
.
|
[5] | 崔蕴芳. 错位叶片搅拌槽内的混沌混合模拟和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
|
[6] | 张翠勋. 变速搅拌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
|
[7] | 袁炀. 剪切型搅拌罐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
|
[8] | 王蕊. 种分搅拌槽内多相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 , 2009
.
|
[9] | 高勇. 双层桨自吸式搅拌槽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
|
[10] | 赵洪亮. 种分槽机械搅拌的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 201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 周国忠,王英琛,施力田. 搅拌槽内三维流动场的RNG k-ε数值模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
|
[2] | 徐世艾,冯连芳,顾雪萍,王凯. 搅拌釜中自浮颗粒三相体系的混合时间[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0,(04)
.
|
[3] | 毛德明,冯连芳,许国军,李允明,李玉麟,王凯. 用LDA研究搅拌釜内的流场[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03)
.
|
[4] | 徐志卫,陆仁杰,陈敏恒. 微观混和对均相快速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Ⅰ)双球模型及其模拟计算[J]化工学报, 1985,(01)
.
|
[5] | 陆仁杰,徐志卫,陈敏恒. 微观混和对均相快速反应选择性的影响——(Ⅱ)双球模型的实验验证[J]化工学报, 1985,(02)
.
|
[6] | 周国忠,王英琛,施力田. 用CFD研究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J]化工学报, 2003,(07)
.
|
[7] | 陈建峰,陈彬,李希,戎顺熙,陈甘棠. 搅拌反应釜中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Ⅰ)—频闪高速显微摄影法研究微观混和过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0,(01)
.
|
[8] | 陈建峰,李希,戎顺熙,陈甘棠. 搅拌反应釜中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Ⅱ)—新微观混和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0,(01)
.
|
[9] | 李希,陈甘棠,戎顺熙.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Ⅲ)物质的细观分布形态与变形规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0,(04)
.
|
[10] | 李希,陈甘棠,戎顺熙.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Ⅳ)混和区域的划分[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0,(04)
.
|
[11] | 陈建峰,吕蓁,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Ⅴ)混和对沉淀反应过程的影响[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2,(01)
.
|
[12] | 李希,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Ⅵ)不同混和阶段的化学反应的描述[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1)
.
|
[13] | 李希,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Ⅶ)微观混和数学问题的求解方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1)
.
|
[14] | 李希,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Ⅷ)釜式反应器中竞争串联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1)
.
|
[15] | 李希,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 (Ⅸ)宏观混和因素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2)
.
|
[16] | 李希,陈甘棠.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Ⅹ)混和对于快速平行反应过程的影响[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4)
.
|
[17] | 李希,陈建峰,陈甘棠. 微观混和研究的现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4,(02)
.
|
[18] | 徐世艾. 两层桨搅拌釜内混合过程的新二维单元串联模型[J]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0,(04)
.
|
[19] | 李勇,刘志友,安亦然. 介绍计算流体力学通用软件——Fluent[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1,(02)
.
|
[20] | 张广平,戴干策. 搅拌槽内加料方式对反应选择性影响的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1997,(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