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袁渭阳. 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土壤碳转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2] 陈志. 福建省耕地土壤肥力主要化学指标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D]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3] 希吉勒. 围封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余光英. 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0 条
[1]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 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03) .
[2]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J]东北农学院学报, 1991,(04) .
[3] 刘慧,成升魁,张雷. 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 2002,(05) .
[4]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 2003,(01) .
[5] 张金屯.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地理科学, 1998,(05) .
[6]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0,(05) .
[7] 李银鹏,季劲钧.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 2001,(04) .
[8] 刘彦随,Jay Gao.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 2002,(04) .
[9] 傅伯杰,邱扬,王军,陈利顶.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02,(06) .
[10] 冷疏影,李秀彬.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 1999,(02) .
[11] 王绍强,周成虎.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J]地理研究, 1999,(04) .
[12] 杨开忠,杨咏,陈洁.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 2000,(06) .
[13]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刘东强. 冀东地区褐土土壤有机质平衡与调控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01) .
[14] 范中桥. 地域分异规律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05) .
[15] 李挚萍. 《京都议定书》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交易制度[J]环境保护, 2004,(02) .
[16] 张传清. 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J]环境科学, 1997,(03) .
[17]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1) .
[18] 陈佑启,杨鹏.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 2001,(01) .
[19] 秦小光,蔡炳贵,张鹏,王润生,刘东生. 开展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遥感动态评估的思路与建议[J]科技导报, 2002,(08) .
[20] 潘根兴.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J]科技通报, 199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