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 条
[1] | 孙国荣,关旸,阎秀峰. 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1,(01)
.
|
[2] | 刘公社,汪恩华,刘杰,齐冬梅,李芳芳. 羊草幼穗离体培养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英文)[J]草地学报, 2002,(03)
.
|
[3] | 张卫东,刘公社,刘杰,刘凡,齐冬梅,李芳芳,董贵俊,赵晶晶. 羊草自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 2002,(04)
.
|
[4] | 武之新,徐宜男,刘凤泉,刘肇清
,谢建国. 植物抗盐性研究及耐盐牧草的筛选概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4)
.
|
[5] | 王世金,李健华. 小麦族植物作为牧草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介[J]草业学报, 1993,(01)
.
|
[6] | 付杰,陈漱阳,张安静. 小麦—簇毛麦杂种幼胚无性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1987,(01)
.
|
[7] | 付道林,孔令让,肖艳梅,张学勇,杨欣明. 普通小麦与瓦维洛夫山羊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其育性的细胞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0,(04)
.
|
[8] | 黄慧君,黄道强,刘丽娴,周汉钦,林青山,张俊英. 水稻体细胞同源四倍体的人工诱导及遗传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1995,(01)
.
|
[9] | 黎裕. 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3,(01)
.
|
[10] | 唐荣华,周汉群,蔡骥业. 花生栽野种间杂交研究Ⅰ.三倍体杂种自然加倍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 1994,(01)
.
|
[11] | 孙黛珍,王曙光,李炳林. 陆地棉、亚洲棉与比克氏棉杂种F_1及回交后代的育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1,(01)
.
|
[12] | 刘信民,刘幼琪,陈冬玲,陈建国,蔡得田. 水稻籼粳杂种四倍体的人工诱导[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
|
[13] | 刘永胜,沈利爽,何平,陆朝福,陈英,刘永胜,孙敬三,王玉忠. 水稻籼粳杂交胚囊败育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7,(05)
.
|
[14] | 朱作峰,孙传清,李自超,王象坤. 用SSR标记对水稻品种的分类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1,(01)
.
|
[15] | 李贤,钟仲贤. 植物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 1998,(03)
.
|
[16] | 褚启人. 栽培稻生态型杂交F_1不孕性的遗传机理[J]上海农业科技, 1983,(04)
.
|
[17] | 刘永胜,孙敬三,周开达. 水稻亚种间杂种小穗败育的细胞学基础[J]实验生物学报, 1997,(03)
.
|
[18] | 高新起,王秀玲. 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J]生物学通报, 1998,(12)
.
|
[19] | 邓可京,小野一. 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的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02)
.
|
[20] | 俞履圻,林权. 中国栽培稻种亲缘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62,(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