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王诚. 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
[2] 陶琳. 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3] 黄河. 基于设计反馈评价的新农村居住环境建筑策划划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4] 阳芳.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5] 王珩.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外环境构成及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
[6] 梁思思. 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与使用后评估的研究[D]清华大学, 2006 .
[7] 聂真.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类型学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8 .
[8] 于晓曦. 建筑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D]天津大学, 2007 .
[9] 郑路路. 基于SD法的建筑策划后评价[D]天津大学, 2008 .
[10] 杨波.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
[11] 赵玲侬. 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
[12] 郑莉. 湖区村镇住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构与优化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
[13] 任泳东. 基于共生理论的贵州省绥阳县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杨丙丰. 环境质量遥感评价的熵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
[2] 梁锐. 西北生态民居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
[3] 姜文超. 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04 .
[4] 孙海菁. 杭州湾海岸带防护林植物材料评价和选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8 条
[1] 陈玉成,李章平,曹秋华. 环境质量评价中的赋权技术[J]重庆环境科学, 1997,(02) .
[2] 刘首文,冯尚友. 对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算子“∧,∨”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6,(02) .
[3] 余正廉. 社会环境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环境研究, 1985,(01) .
[4] 冯玉国. 物元分析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化工环保, 1994,(03) .
[5] 张松滨,马晓波. 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共原点灰色聚类法[J]化工环保, 1994,(05) .
[6] 丁进宝. 水质评价中的宽域灰色决策法[J]化工环保, 1995,(01) .
[7] 田贵全. 优序法用于环境质量的比较[J]化工环保, 1995,(06) .
[8] 常锦会,李力争,周延茹,李国英. 物元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化工环保, 1996,(06) .
[9] 黄澜,王辉丰,林秀春. 海南岛南渡江海口水域水质评价[J]化工环保, 1998,(03) .
[10] 李德豪,陈建军. 层次分析模糊群体决策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J]化工环保, 1998,(04) .
[11] 余正廉. 社会环境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环境保护, 1985,(02) .
[12] 张茂能. 浅论居住区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 1988,(09) .
[13] 葛苏. PM10标准及其启示[J]环境保护, 1988,(09) .
[14] 陈庆福,张松滨. 一种新的加权方法[J]环境保护, 1990,(09) .
[15] 张健学,张福金,张淑阁. 居室内外空气污染物与空气离子间关系及变化规律研究[J]环境保护, 1991,(02) .
[16] 孟中,张维功,孟媛. 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环境质量[J]环境保护, 1993,(08) .
[17] 张丽艳. 主成分分析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1994,(03) .
[18] 张庆杰. 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二级灰色聚类法[J]环境保护, 1994,(04) .
[19] 何斌,谢开贵.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J]环境保护, 1997,(08) .
[20] 宁寻安,朱又春,林建民,林美强.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 19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