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 张为. 高速切削钛合金薄壁件表面完整性及型面变形预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
|
[2] | 王素玉. 高速铣削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06
.
|
[3] | 唐志涛. 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
|
[4] | 刘鹏. 超硬刀具高速铣削钛合金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
|
[5] | 刘玉梅. 薄板件切削回弹变形机理及装夹优化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
|
[6] | 姜胜强. 预压应力下陶瓷材料的裂纹扩展及其加工机理研究[D]湘潭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 王纪武,胡忠,刘庄. 三维有限变形弹塑性有限元的研究[J]锻压技术, 1998,(03)
.
|
[2] | 张德芬,宋天民,陈孝文,张国福,尹成江,管建军. 机械振动焊接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及机理分析[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2001,(01)
.
|
[3] | 顾志芬,崔德渝,仲伟虹,李宏运,胡宏军,郑瑞琪. 纤维铝合金胶接层板残余应力分布[J]复合材料学报, 1995,(01)
.
|
[4] | 黄平捷,杨将新. 基于工序能力指标的工序公差优化设计研究[J]工程设计, 2000,(03)
.
|
[5] | 于涛,沈荣芳. 工序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工业工程, 2001,(03)
.
|
[6] | 王卫平,张发英. 基于最值及平均值的切削力对称模糊预测[J]工具技术, 1999,(11)
.
|
[7] | 李锡文,杜润生,杨叔子. 铣削力模型的频域特性研究[J]工具技术, 2000,(07)
.
|
[8] | 祝晓. 工序质量模块化控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
|
[9] | 王志刚,何宁,张兵,姜澄宇,张平,龚会民,陈雪梅. 航空薄壁零件加工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2000,(06)
.
|
[10] | 孔庆华,曹金海. 刨削加工残余应力的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 2000,(04)
.
|
[11] | 胡华南,周泽华,陈澄洲. 预应力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理论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2)
.
|
[12] | 陈统坚,王卫平,周泽华. 铣削过程的约束型智能控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
[13] | 郭诚志,孟凡新,付燕松. 框接头的数控加工[J]航天工艺, 1998,(05)
.
|
[14] | 李锡文,杜润生,张洁,杨叔子. 立铣刀切削力模型的时域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07)
.
|
[15] | 周志鹏,陈锦桂. 利用正交实验进行工序质量优化[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0,(04)
.
|
[16] | 王立涛,柯映林,黄志刚,程耀东.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控铣削变形预测[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4,(02)
.
|
[17] | 王立涛,柯映林,黄志刚,孙杰. 铝合金材料数控加工残余应力的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04,(04)
.
|
[18] | 薛克敏,吕炎,王广春,章争荣. 扭压复合加载变形过程的理论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1996,(01)
.
|
[19] | 刁成顺,王印凯. FT8大型薄壁环形件的加工[J]航空制造工程, 1996,(06)
.
|
[20] | 方刚,曾攀. 切削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 2001,(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