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屈娅娜. Zn~(2+)和NA对野生和栽培大豆盐害效应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2] 张鹏. 大豆品种耐盐性的快速鉴定法及不同时期耐盐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王伟. 中山杉无性系幼苗耐盐特性及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盛连喜,马逊风,王志平.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的修复与调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2] 王金陵,孟庆喜,杨庆凯,赵淑文,武天龙. 回交对克服栽培大豆与野生和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蔓生倒伏性的效应[J]大豆科学, 1986,(03) .
[3] 李文滨,杨庆凯,王金陵,孟庆喜,吴宗璞,高凤兰,赵淑文. 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 1986,(04) .
[4] 陈云昭,王玉国. 在盐胁迫下获得的大豆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生化反应[J]大豆科学, 1992,(01) .
[5] 邵桂花,常汝镇,陈一舞. 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 1993,(03) .
[6]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胡金海.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 1993,(04) .
[7] 罗庆云,於丙军,刘友良. 大豆苗期耐盐性鉴定指标的检验[J]大豆科学, 2001,(03) .
[8] 常汝镇,陈一舞,邵桂花,万超文. 盐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 1994,(02) .
[9] 龚明,刘友良,丁念诚,贺子义. 大麦不同生育期的耐盐性差异[J]西北植物学报, 1994,(01) .
[10] 马淑时,王伟. 大豆品种资源的抗盐碱性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1994,(04) .
[11] 吴春芳,徐修龙,徐洪琦. 滩涂耐盐大豆品种的筛选和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 1997,(02) .
[12] 孙寰,赵丽梅,黄梅.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研究[J]科学通报, 1993,(16) .
[13] 陆静梅,刘友良,胡波,庄炳昌. 中国野生大豆盐腺的发现[J]科学通报, 1998,(19) .
[14] 毛才良,刘友良. 盐胁迫大麦苗体内的 Na~+ K~+分配与叶片耐盐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0,(03) .
[15] 章元明,盖钧镒. 利用P_1、F_1、P_2、F_2和F_(2:3)家系五世代联合分离分析的拓展[J]生物数学学报, 2002,(03) .
[16] 邵桂花,闫淑荣,常汝镇,陈一舞. 大豆耐盐性遗传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4,(06) .
[17] 林鸿宣,柳原城司,庄杰云,仙北俊弘,郑康乐,八岛茂夫. 应用分子标记检测水稻耐盐性的QTL(英文)[J]中国水稻科学, 1998,(02) .
[18] 郭蓓,邱丽娟,邵桂花,常汝镇,刘立宏,许占友,李向华,孙建英. 大豆耐盐基因的PCR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 2000,(01) .
[19] 於丙军,罗庆云,刘友良. NaCl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离子的再转运[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3,(01) .
[20] 徐云岭,余叔文. 植物适应盐逆境过程中的能量消耗[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