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赵来顺,臧少先,杨军玉,田学军,董金皋. 玉米黄斑病研究──Ⅲ.病原菌Curvularia lunata致病毒素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02) .
[2] 李贺年,齐巧丽,赵来顺,李济宸,苑凤瑞,李君阁,程起. 玉米黄斑病研究Ⅳ.品种抗病性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4) .
[3] 赵来顺,田学军,李玉琴,张志铭. 玉米黄斑病研究Ⅰ·病原菌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02) .
[4] 赵来顺,田学军,孔宪君,张义奇,王江柱,李玉琴. 玉米黄斑病研究Ⅱ.症状类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04) .
[5] 沈利爽,朱立煌,SR.Mc Cuch,徐云碧. 利用微卫星标记扩充水稻双单倍体群体的遗传图谱[J]科学通报, 1997,(20) .
[6]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王晓鸣,贾继增.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J]科学通报, 1999,(14) .
[7] 黄青阳,何予卿,景润春,朱仁山,朱英国. 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J]科学通报, 1999,(14) .
[8] 曹永国,王国英,王守才,魏艳玲,卢江,谢友菊,戴景瑞. 玉米RFL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矮生基因定位[J]科学通报, 1999,(20) .
[9] 赵廷昌,王文生,徐秀德,刘继国,吕国忠,白金铠. 辽宁省玉米发生弯孢菌叶斑病[J]辽宁农业科学, 1996,(06) .
[10] 崔国惠,倪中福,刘志勇,王晓玲,吴利民,孙其信.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Ⅲ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9,(04) .
[11] 吴永常,马忠玉,王东阳,姜洁. 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J]作物学报, 1998,(05) .
[12] 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 2000,(01) .
[13] 陈万权,漆小泉,R E Niks. 利用AFLP遗传连锁图定位大麦苗期对叶锈病的部分抗性基因[J]遗传学报, 1999,(06) .
[14] 刘峰,东方阳,邹继军,陈受宜,庄炳昌. 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大豆种质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分析[J]遗传学报, 2000,(07) .
[15] 吴晓雷,贺超英,陈受宜,庄炳昌,王克晶,王学臣.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大豆属种间亲缘进化关系[J]遗传学报, 2001,(04) .
[16] 王泽立,王鲁昕,戴景瑞,王斌,李新征. 运用近等基因系(NIL)、AFLP、RFLP和SCAR标记对玉米S组育性恢复基因(Rf_3)的研究[J]遗传学报, 2001,(05) .
[17] 高用明,朱军. 植物QTL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遗传, 2000,(03) .
[18] 杨官品,M.A.SaghaiMaroof,张启发,秦昌华,罗忠训. 水稻一多拷贝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J]遗传, 1998,(02) .
[19] 陈刚,王作英,孙义,王孝杰,刘波,佟圣辉,李如贵,王久宽. 玉米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严重流行及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 1998,(03) .
[20] 刘万仁,宋亚坤,金素娟,张福敏,何景顺,吕国忠,刘志恒. 辽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