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朱勇.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 2013 .
[2] 吴玲丽. SGM50A卧式加工中心动态特性分析及关键部件的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 2014 .
[3] 陈钦. 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关键部件静动态特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魏立新. X-Y数控平台运动摩擦补偿及边缘跟踪力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 2006 .
[2] 吴沁. 大惯量进给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赵联春,马家驹,马纯青. 载荷对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J]轴承, 2003,(05) .
[2] 张迅雷,孙立明,黄茂林. 球轴承振动的试验研究[J]轴承, 2005,(11) .
[3] 赵联春,马家驹,曹志飞. 设计和应用参数对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J]轴承, 2006,(01) .
[4] 吴南星,孙庆鸿,冯景华. 机床进给伺服系统非线性摩擦特性及控制补偿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5] 吴南星,胡如夫,孙庆鸿. 数控车床丝杠进给系统刚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 2004,(09) .
[6] 黄其圣,胡鹏浩. 滚珠螺旋传动系统的刚度计算[J]工具技术, 2000,(02) .
[7] 唐云冰,高德平,罗贵火. 滚动轴承非线性轴承力及其对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 2006,(02) .
[8] 王林鸿,郭俊杰,吴波,杨叔子. 液压缸运行动态特性的关联维数分析[J]机床与液压, 2006,(09) .
[9] 褚衍东,李险峰,张建刚. Van der Pol-Duffing耦合系统的分岔与混沌控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10] 胡赤兵,吴建民,邬再新. 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的力学模型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J]机械传动, 2004,(03) .
[11] 李扬,姚锦秀,汪仁煌. 关联维计算及其在旋转机组振动故障征兆提取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 2002,(06) .
[12] 王军平,王安,敬忠良. 基于内在反馈的机械系统低速运动平稳性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1,(06) .
[13] 耿俊豹,黄树红,金家善,陈非,申弢,刘伟. 基于信息熵贴近度和证据理论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6,(06) .
[14] 徐玉秀,原培新,黄海英. 基于广义维数的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研究[J]机械强度, 2004,(05) .
[15] 王茂华,于骏一,张永亮. 电流变技术在机床颤振控制中应用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 2000,(11) .
[16] 梅雪松,陶涛,堤正臣,孙挪刚. 高速、高精度数控伺服工作台摩擦误差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 2001,(06) .
[17] 赵联春,马家驹. 球轴承的弹性接触振动[J]机械工程学报, 2003,(05) .
[18] 卢泽生,曹东海. 爬行物理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04,(11) .
[19] 朱华,葛世荣. 摩擦学系统的混沌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 2004,(12) .
[20] 胡旭晓. 机床进给系统摩擦特性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 20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