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 李河清,蔡珣,马峰,陈秋龙. 影响薄膜(涂层)硬度测试的因素[J]材料保护, 2001,(09)
.
|
[2] | 秦芳. 影响显微硬度测试值的几个主要问题[J]材料工程, 1997,(06)
.
|
[3] | 赵彬,许宝星,岳珠峰. 平头压痕试验确定薄膜弹塑性参数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5,(01)
.
|
[4] | 叶笃毅,王德俊,高峰,平安. 利用压痕硬度研究疲劳中材料表观塑性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 1996,(02)
.
|
[5] | 张福勤,李怀明,杨让. 钢轨的疲劳寿命、磨损抗力与组织和硬度的关系[J]钢铁, 1991,(07)
.
|
[6] | 周明鸂,郝松林. 蠕变力学的今昔与展望[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993,(03)
.
|
[7] | 刘澄,张国定. 用超显微硬度方法研究复合材料微区力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 1999,(02)
.
|
[8] | 田永生. 铸铁硬度与切削加工性能的关系[J]钢铁研究学报, 1998,(02)
.
|
[9] | 魏悦广,王学峥,武晓雷,白以龙. 微压痕尺度效应的理论和实验[J]中国科学(A辑), 2000,(11)
.
|
[10] | 李河清,蔡珣,陈秋龙. 纳米压入技术表征薄膜(涂层)的力学性能[J]金属热处理学报, 2001,(04)
.
|
[11] | 程东,严志军,严立. 原子尺度的纳米压痕模拟技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5,(03)
.
|
[12] | 郑远谋. 抛光时间和表面粗糙度对铸铁材料硬度测试数据的影响[J]机械强度, 1992,(02)
.
|
[13] | 黄克智,邱信明,姜汉卿. 应变梯度理论的新进展(二)——基于细观机制的MSG应变梯度塑性理论[J]机械强度, 1999,(03)
.
|
[14] | 陈隆庆,赵明暤,张统一. 薄膜的力学测试技术[J]机械强度, 2001,(04)
.
|
[15] | 黄克智,邱信明,姜汉卿. 应变梯度理论的新进展(一)——偶应力理论和SG理论[J]机械强度, 1999,(02)
.
|
[16] | 许宝星,岳珠峰. 平头压痕试验确定材料蠕变参数的一种新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07)
.
|
[17] | 顾丽英. QT60-2抗拉强度与硬度关系的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95,(05)
.
|
[18] | 王长寿. LD7合金抗拉强度与硬度关系的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96,(06)
.
|
[19] | 陶忠明,柯慧花,黄鹤,徐可为. 亚微压入位移的标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98,(05)
.
|
[20] | 王庆山. 显微维氏硬度换算至宏观维氏硬度的方法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03,(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