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袁霞. 构建刑事和解之若干问题探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
[2] 苏海燕.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
[3] 王美佳. 论我国刑事诉讼合意制度构建的障碍及动力[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
[4] 邓晶津. 论刑事和解的正当性[D]湘潭大学, 2011 .
[5] 吴婧. 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资源:少数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与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 2010 .
[6] 于丽. 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7] 李凯. 延庆地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
[8] 刘青. 审查起诉中的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
[9] 毛娜. 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构建[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10] 李茜. 刑事和解正当性探究[D]南昌大学, 2012 .
[11] 张长江. 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
[12] 朱琳. 保辜制度对当今刑事和解制度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 2012 .
[13] 徐斓溦. 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
[14] 马威威. 论刑事诉讼契约化[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
[15] 侯艳玲.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现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 2014 .
[16] 邓淑娅. 中国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邓建辉. 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09 .
[2] 周亚红.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
[3] 谭炜杰. 行政诉讼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
[4] 袁林. 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 条
[1] 储槐植. 论刑法学若干重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
[2] 陈玉范,屈广臣. “私了”问题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 1995,(01) .
[3] 杜宇.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6,(05) .
[4] 石磊.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法商研究, 2006,(05) .
[5] 孙力,刘中发. 暂缓起诉制度再研究[J]法学杂志, 2004,(05) .
[6] 陈兴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 2006,(01) .
[7] 侯欣一. 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理念及技术的形成与确立[J]法学家, 2005,(04) .
[8] 左卫民,朱桐辉. 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法学, 2002,(07) .
[9] 曾军,刘昌强. 将刑罚结果作为附带民事调解协议的生效条件探疑[J]检察实践, 2005,(02) .
[10] 李洪江. 刑事和解应缓行[J]中国检察官, 2006,(05) .
[11] 黄昌兴,陈业. 关于公诉“五率”考核不诉率之思考[J]中国检察官, 2006,(06) .
[12] 朱景文. 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5) .
[13] 章武生,吴泽勇. 论诉讼和解[J]法学研究, 1998,(02) .
[14] 周大策. “私了”难了[J]农村天地, 1994,(01) .
[15] 施铁如. 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16] 傅宏. 宽恕心理学:理论蕴涵与发展前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
[17] 汤火箭.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 2004,(10) .
[18] 艾建国,闫俊瑛. 和谐视野中的审查逮捕机制优化——轻刑公诉案件中逮捕适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人民检察, 2006,(04) .
[19] 陈光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 2006,(10) .
[20] 马克昌.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刍议[J]人民检察, 20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