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明生. 作物抗早性研究方法概述[A]. 重庆市遗传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孟德尔规律再发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0
.
[2] 王海光,李自超. 植物干旱胁迫应答基因及其产物研究进展[A]. 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3] 兰巨生. 农作物综合抗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A]. 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 2002
.
[4] 陈国菊,罗孝政,雷建军. 植物抗性结构研究进展[A]. 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5] 徐春霞,孙成韬,谭静,陈洪梅,番兴明. 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A]. 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6
.
[6] 杜俊杰,庞发虎. 温室杏树果实与新梢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A]. 全国第二次设施果树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 2005
.
[7] 毛建昌,李向拓,李发民,杨金慧. 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研究[A]. 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8] 张海波,许大全. LHCII可逆脱离-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A]. 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1
.
[9] 林植芳,彭长连,林桂珠. 干旱诱导长叶景天向CAM型转变时PSII活性的变化[A]. 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1
.
[10] 毛大璋,林世青,翟小京. 活体叶绿素荧光测定术泛议[A]. 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 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