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世鹏,李瑞. 热症可灸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研究[A].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 2011 .
[2] 王家骜. 热证可灸探析[A]. 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 2007 .
[3] 王罡,蔡玮,胡中平,张虹. 热证疮疡可灸的机理探讨[A]. 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 2009 .
[4] 黄迎春,何扬子. 《采艾编》对热证用灸的认识和运用[A]. 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 2011 .
[5] 李嘉,刘友章. 再议“热证可灸”[A]. 2012年(第3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 2012 .
[6] 文琼,杨舟,刘密,彭亮,石佳,张国山,常小荣. 历代文献关于艾灸治疗外科实热阳证的论述[A].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 2011 .
[7] 姜丽华. 灸法的补泻与热证[A].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4 .
[8] 韩艾. 温灸法的临床应用[A].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00 .
[9] 王富春. 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 2011 .
[10] 黄迎春,何扬子. 试谈《采艾编》灸法的作用和适应症[A]. 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