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艳,杨智仙,董坤,汤利,郑毅,赵平,肖靖秀. 供氮水平对小麦生长特性及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2]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精确施用技术研究[A]. 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李春燕,封超年,郭文善,王亚雷,张容,朱新开,彭永欣. 不同小麦品种支链淀粉链长分配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系[A]. 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4] 田霄鸿,李生秀. 不同作物吸收NO_3~--N和NH_4~+-N的动力学[A]. 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0 .
[5] 李映雪,朱艳,田永超,姚霞,曹卫星. 小麦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A]. 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6] 沈燕,封超年,蒋小忠,夏秋霞,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 多菌灵在小麦植株上的残留行为初步研究[A]. 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7] 余松烈. 我国作物栽培与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展望[A]. 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8] 曹翠玲,李生秀. 氮素形态对玉米水分状态等生理特性的影响[A].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 2003 .
[9] 张凤翔,周明耀,郭文善,薛亚锋.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优质高产吸肥特性的影响[A].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 2005 .
[10] 张凤翔,周明耀,郭文善,薛亚锋. 南方地区冬小麦水氮耦合产量效应研究[A].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