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宛澐,陶新,徐子伟. 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体外测定方法研究[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6
.
[2] 徐萍,张正斌,郭自峰. 生物强化育种与彩色小麦的开发利用[A]. 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11
.
[3] 王长有,吉万全,张改生,王秋英,刘素兰. 三个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创制及其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A]. 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 2008
.
[4] 刘勇,刘冬成,刘春红,张爱民. 中国小麦主要矮杆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A]. 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
[5] 任俊达,王振,张忠军. Luke×AQ群体抗小麦赤霉病QTL分析[A].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5
.
[6] 闫红飞,褚栋,陈莹,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的SSR分子标记[A].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7] 唐帅,杨玥熹,顾振宇. 加工热历史对发酵包子传质传热和食用品质的影响[A].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16
.
[8] 张宏纪,王广金,尹静,孙岩,黄景华,刁艳玲,郭强,孙光祖. 小麦抗秆锈突变体龙辐D51抗病性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A].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
[9] 马鸿翔,张旭,任丽娟,周淼平,余桂红,陆维忠.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研究进展[A]. 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10] 彭芹,郭骞欢,张西斌,程敦公,戴双,李豪圣,赵世杰,宋健民.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A]. 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