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晓红,杨红,张克让,王艳琼,任燕,彭菊意. 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5-HTTLPR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A].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
[2] 徐夫真,张文新,张云仙. 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的分析[A].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12 .
[3] 宁式颖,郑璐,李响,惠文佳. 青少年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A]. 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 2014 .
[4] 姚树桥.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效应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预测作用[A]. 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14 .
[5] 杨逸群,郑珊珊,魏星,陈亮,张文新. 童年晚期至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同伴侵害与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A]. 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14 .
[6] 王春燕,纪林芹,张良,张文新. 青少年早期同伴关系不利和抑郁的关系[A].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3 .
[7] 张光珍,梁宗保,邓慧华,陆祖宏,陈欣银. 儿童行为抑制性与5-HTTLP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A].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3 .
[8] Jing-Lin ZHANG,Jing-Fang YANG,Biu CHAN. 帕金森病抑郁患者5-HT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A]. 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 2009 .
[9] 刘世宏,张婷,孔令洁,李丹. 青少年丧亲压力对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作用[A].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 2015 .
[10] 曹衍淼,王美萍,曹丛,张文新. 母亲教养与青少年中期抑郁:DRD2基因的调节效应及其性别差异[A].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