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翟丙年,袁翠萍,李生秀. 黄土高原冬小麦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A]. 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
[2] 施卫明. 植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 2004 .
[3] 叶树春,高长君,凌霄霞. 臭氧胁迫对农作物影响研究中的试验方法[A].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 2007 .
[4] 刘瑞显,王友华,陈兵林,郭文琦,周治国.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A]. 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
[5] 刘奇勇,杨晴,李雁鸣.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特点[A]. 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
[6] 彭芹,郭骞欢,程敦公,戴双,李豪圣,赵世杰,宋健民.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A]. 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 2012 .
[7]抗源望水白的赤霉病抗性QTL定位研究[A]. 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
[8] 韩建民,张劲松,商振清. 干旱条件下叶面喷施6-BA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A].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
[9] 肖孔操,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植物残体与土壤pH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10] 陈辉,窦森.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 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