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丽,杨业正,赵德刚. 杜仲愈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A].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
[2] 王宇飞,王艳辉. 杜仲的演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A].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3] 杨智超,刘艳丽,曹小勇. 杜仲幼胚离体培养及体细胞胚诱导发生[A].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分会场:资源植物学[C], 2013 .
[4] 侯惺,吕文海. 近十年杜仲药理研究述要[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梁鑫明,王军一,徐讯. 杜仲全基因组调查[A]. 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11 .
[6] 廖飞雄. 植物微繁殖中光自养特性利用与工厂化生产技术改进[A]. 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
[7] 李钦,赫锦锦,刘昌勇,杜红岩. 不同采摘期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比较[A]. 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3)][C], 2010 .
[8] 肖玉兰,张光怡,杨育华,刘滔. 植物无糖培养微繁殖规模化生产技术[A]. 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1 .
[9] 冉伟,孙晓玲. 一个茶树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与体外表达特性[A]. 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17 .
[10] 冉懋雄. 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与GAP生产基地经营模式探索[A]. 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