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复明,范少辉,汪思龙,官凤英,于小军,申正其. 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估算[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 2009 .
[2] 李江,黄从德,张国庆.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A]. 2006浙江林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6 .
[3]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川中丘陵地区主要植被含碳率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A]. 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
[4] 王效科,欧阳志云,苗鸿,冯宗炜.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不确定性与研究展望[A]. 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
[5]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李叙勇.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A]. 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 2000, (总第60期) .
[6]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A].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 2003 .
[7] 邱建军,唐华俊,陈庆沐,陶陶,Changsheng Li. 中国农业耕地土壤碳平衡与碳排放研究[A]. 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 2002 .
[8] 谭文雄,梁素莲.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 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 2010 .
[9] 叶金盛,汪求来. 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 2009 .
[10] 康博文,刘建军,党坤良,陈海滨.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A]. 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