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杰. 汉江武汉段“水华”污染问题初探[A]. 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7
.
[2] 翁立达,廖奇志,熊文,阮娅. 汉江中下游“水华”的特征及成因分析[A]. 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
[3] 王朝晖,齐雨藻,吕颂辉.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季节分布[A]. 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4
.
[4] 张家玉. 汉江水体污染趋势及“水华”危害的防范措施[A]. 2002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湖北省2002年重大自然灾害合趋势分析会商会论文集[C], 2002
.
[5] 沈晓鲤,秦煊. 汉江水华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与中线调水的影响及对策[A]. 湖北省水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3
.
[6] 陆开宏,朱津永,潘洁慧.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轮虫和枝角类的影响(综述)[A].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
[7] 杜桂森,杨忠山,王建厅,刘静. 北京城市河湖发生蓝藻水华原因的探讨[A]. 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8] 席宇,吴刚,赵以军. 溶藻细菌及其防治有害藻类水华(HAB)的应用前景[A]. 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 2001
.
[9] 谢平,窦明,夏军. 南水北调变化环境下汉江水华发生概率的情景分析[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10] 赵以军,程凯,许敏,祝海燕,吴红艳. “水华”藻类的种群动力学初探[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 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