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红罡,林清清. 柏林城市旅游:成就与挑战[A].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
[2] 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 休假制度对旅游地游客流峰值变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A].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4
.
[3] 徐红罡,万小娟. 区域旅游发展的路径依赖:皖南古村落旅游为例[A]. 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8
.
[4] 徐红罡,崔芳芳. 西递旅游移民的迁移特点[A].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 2009
.
[5] 汪宇明. “围城”效应与区域联动——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成长机制[A].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4
.
[6] 秦中,张捷,赵勇. 城市化多目标旅游分析[A]. 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3
.
[7] 严伟. “大旅游”产业理论及其在南京旅游业中的实践研究[A]. 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8] 李建卫,何佳梅.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A]. 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马波. 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A]. 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10] 李永文,张安民. 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 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