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可可,王小国,朱波. 紫色土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迁移过程及分配特征[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2] 朱兆良. 我国土壤氮素研究中的某些进展[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 2004
.
[3] 巩杰,陈利顶,傅伯杰.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A].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 2004
.
[4] 邵宏波,邵明安,梁宗锁,张兴昌.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与土壤环境之间互动效应的研究[A]. 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 2004
.
[5] 樊廷录,宋尚有,王淑英,周广业. 黄土旱塬冬小麦-玉米轮作制长期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A].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 2008
.
[6] 岳建英,卢崇恩. 灌木植物在山西退耕还林中的作用[A].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 2003
.
[7] 程积民,万惠娥,王静,雍绍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植被恢复与建造研究[A].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 2003
.
[8] 定光凯,白应统. 保护子午岭森林资源保护我们的未来[A]. 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 2004
.
[9] 窦森,关松,李凯.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 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