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满强,胡锋,李辉信,陈小云,何圆球. 不同植被对红壤碳氮磷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与土壤质量指示者筛选(摘要)[A]. 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 2004
.
[2] 刘敏.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 2009
.
[3] 李涛,纪磊,杨树晶,宋中齐,刘焘,干友民. 青藏高原不同利用方式高寒草地土壤碳储量特征分析[A]. 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 2012
.
[4] 温莹蕾,游小文.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以竹泉村为例[A].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
[5] 张良.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A]. 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7
.
[6] 于海霞,李红娟. 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全自动定量检测方法[A]. 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
[7] 高雪松,任秋容,何鹏,邓良基,黄春. 紫色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 2008
.
[8] 朱兆良. 我国土壤氮素研究中的某些进展[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 2004
.
[9] 李世朋. 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 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10] 吕国红,周广胜,汲玉河. 辽河三角洲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分析[A].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 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