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阳志云,肖寒,韩艺师,王效科. 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方法及其在海南岛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A]. 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 2000, (总第60期)
.
[2] 何祥博. 3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与问题[A].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3:3S技术与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的结合——优势、问题和未来[C], 2011
.
[3] 李作洲,黄宏文,唐登奎,葛继稳,蒲云海,郑昌毅.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A].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4] 周伟,陈宝昆.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价值[A].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
[5] 杨福林,李玉祥,曹希仁,杨玉成. 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A].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1996
.
[6] 梅家庆,孙凌峰. 中国的黄樟素植物资源[A]. 第七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7] 林翔云,江崇基. 樟树的综合利用[A]. 第七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8] 朱福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对策[A]. 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 2005
.
[9] 牛亚菲.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分析与规划设计[A].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10] 台海川. 关于傣药材中文名称命名方法的探讨[A].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一)[C], 2007, (总第6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