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袁红莉,屈建航,李海峰,杨金水,陈楠,黄怀曾,陈文新. 生物作用与水-沉积物界面磷的循环[A].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 2008
.
[2] 张润宇,吴丰昌,刘丛强,傅平青,黎文,王立英,廖海清,郭建阳. 长江中下游与西南高原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积物中机磷的形态特征[A]. 第三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10年)[C], 2010
.
[3] 杜娟,潘婷,谭剑聪,陈军,刘颖. 长江宜宾段总磷的迁移转化特征分析[A]. 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0
.
[4] 杨柳燕,孔倩,肖琳,曾巾,蒋丽娟. 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地位和作用[A]. 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
[5] 丁士明,许笛,贾飞,吴伟,孙琴. 湖泊沉积物磷的高分辨分析技术研究[A].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 2011
.
[6] 周驰.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积累对磷释放风险的影响研究[A]. 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 2011
.
[7] 李北罡,马钦. 不同pH值对黄河中下游不同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的影响[A].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 2010
.
[8] 赵林多,朱亮,刘钢. 河湖水体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研究[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9] 王飞,张子衡,伍大利,高祥,汪建飞,周毅. 解磷菌与生物有机肥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10] 吕昌伟,王维,何江,孙园园,麻涛,张细燕,崔萌,万丽丽. 磷和硅在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特征及形态再分布研究[A]. 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