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栾少湖,耿焰. 从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A]. 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 2000
.
[2] 孙燕山,王丽华. 我国被害人刑事政策研究述评[A]. 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9
.
[3] 潘弘,陆晶晶. 国外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A]. 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 2010, (总第23辑)
.
[4] 卢希. 检察机关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现实能动与制度理性——兼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角下的诉讼监督谦抑性[A]. 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 2012
.
[5] 孙厚祥.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违法裁判机制的法理思考[A]. 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6] 郭小青,高新彦,焦振廉,张淑珍,王相东,李蕾,王李雯. 中医诊断学术语及术语体系规范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8
.
[7] 叶兴东. 潜伏梅毒研究进展[A].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12
.
[8] 王继伟,赵国梁. 试论在公诉案件侦查阶段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A]. 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 2006
.
[9] 王敏重. 中国律师职业的法社会学分析[A]. 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 2005
.
[10] 曾报春,任崇正. 律师执业中的利益冲突规则再探[A]. 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管理发展卷)[C], 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