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邱建军,唐华俊,陈庆沐,陶陶,Changsheng Li. 中国农业耕地土壤碳平衡与碳排放研究[A]. 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 2002
.
[2] 徐艳,张凤荣. 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农户经济学解释[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 2008
.
[3] 李爽.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有机碳格局及其变化情景研究[A].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 2009
.
[4] 吕国红. 土壤碳“源”与“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4
.
[5] 刘敏.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 2009
.
[6] 周广胜,王玉辉,王凤玉,贾丙瑞,许振柱.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典型草原土壤呼吸作用及其碳收支评估[A].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 2003
.
[7]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 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其变化的模拟分析[A].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 2004
.
[8]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质变化与碳库管理指数[A].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 2004
.
[9] 于东升,史学正,王洪杰.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及与相关因子特征关系研究[A].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
[10]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 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