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文农,施和勋.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现状研究[A]. 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 2007 .
[2] 尹静,李唯钢. 谢强应用六味地黄丸的经验[A].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3] 孙静,杨林,杨喜忠.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 2007 .
[4] 关静,李峰.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5] 郝丽梅,毛静远. 六味地黄丸治疗杂病探微[A]. 六味地黄类中成药与方剂——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 2012 .
[6] 李文浩.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探讨[A]. 2003'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 2004 .
[7] 董竞成. 若干疾病补肾及补肾益气法异病同治的理论与实践[A]. 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8] 郑国庆. 试述六味地黄丸的配伍规律[A]. 六味地黄类中成药与方剂——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 2012 .
[9] 严石林,鲁法庭,陈为,赵琼,汤朝晖. 重新思考“异病同治”中“证”的内涵[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8 .
[10] 夏建锋. 风湿病“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理论和实践[A].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