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 2005
.
[2] 樊廷录,宋尚有,王淑英,周广业. 黄土旱塬冬小麦-玉米轮作制长期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A].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 2008
.
[3]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 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
[4] 曹志洪.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 2004
.
[5] 刘敏.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 2009
.
[6] 常书娟,张英俊. 不同种植年限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A]. 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10
.
[7] 廖洪凯,龙健,李娟.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A]. 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8] 郭东斌. 强化泾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刻不容缓[A]. 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 1998
.
[9] 张文菊,徐明岗,丛日环,娄翼来,段英华.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农田土壤碳平衡的影响[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10] 徐艳,张凤荣. 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农户经济学解释[A].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 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