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洁. 甘草对乌头解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5)
.
[2] 周建明. 甘草调和诸药的配伍机制及保肝作用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2)
.
[3] 冯薇. 不同来源甘草组分比较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2)
.
[4] 刘小彬.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组分配伍初步探讨[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4,(01)
.
[5] 龚慧. 甘草对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解毒相关基因的影响[D]. 中南大学, 2015,(03)
.
[6] 邢盼盼. 马钱子碱与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后对大鼠肝脏CYP450酶基因表达与蛋白活性的影响[D]. 湖北大学, 2012,(04)
.
[7] 刘斌. 芍药苷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1,(S2)
.
[8] 史坤. 甘草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6)
.
[9] 李唯. 胀果甘草叶粗提物抗前列腺炎作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6)
.
[10] 黄灿. 龙血竭化学成分分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 2011,(S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