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晓珂. 三叶草属三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2] 崔英. 三种三叶草的耐盐性和抗寒性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3] 徐桂花. 三叶草春季植物雌激素的含量变化及种和品种间差异[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4] 陈瑜. 碱溶酸沉法提取几种豆科牧草叶蛋白之最佳工艺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5] 程璐. 苜蓿生理生化抗蚜机制初步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6] 段雪梅. 中子辐射下红三叶生物学效应评价及白粉病抗性预测[D].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7] 王晓春. 白三叶与红三叶体细胞胚胎途径建立再生体系的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8] 陈文明. 铜催化的三组分偶联反应以及天然产物Combretastatin A4的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2) .
[9] 吴海涛. 俄罗斯引进野生白三叶种质资源的价值评价[D]. 扬州大学, 2009,(12) .
[10] 郑敏娜. 15种禾草的生态生理特性和叶片超微结构对水分胁迫的响应[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