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纪洪. 干热河谷几种常见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及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03)
.
[2] 陈泓.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海拔梯度格局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3)
.
[3] 和菊.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西南林学院, 2007,(06)
.
[4] 陈卫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5] 戚鹏程.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异规律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7)
.
[6] 第宝锋.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评价及恢复重建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01)
.
[7] 吴晓菊. 甘肃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03)
.
[8] 贾利强.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树种抗旱特性的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3)
.
[9] 郑志兴. 干热河谷植物叶片,树高和种子功能性状比较研究[D]. 云南大学, 2011,(05)
.
[10] 黄雍容. 福建青冈种子特殊发芽方式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