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万斌. 百病皆在调气血[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06) .
[2] 修圆慧. 《黄帝内经》“气”理论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 (01) .
[3] 张建强. 《黄帝内经》针刺调气理论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 (07) .
[4] 柴洋. 《黄帝内经》精神养生考源[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 (06) .
[5] 张智伟. 《黄帝内经》宗气理论及张锡纯对宗气理论贡献的应用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04) .
[6] 云玉芬. 《黄帝内经》中“心”的形气神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02) .
[7] 王媛媛. 《内经》情志相胜法及后世运用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2) .
[8] 姜玉宝. 《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与应用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S1) .
[9] 刘富林. 《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04) .
[10] 黄革.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