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俊.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结构、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01)
.
[2] 陆玉宝.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特征的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11)
.
[3] 鲍春生.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12)
.
[4] 黄德权. 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D].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10)
.
[5] 巨文珍.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10)
.
[6] 海龙. 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和采伐后恢复林分的碳汇能力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10)
.
[7] 周振宝. 大兴安岭主要可燃物类型生物量与碳储量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0)
.
[8] 张全智. 东北六种温带森林碳密度和固碳能力[D].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04)
.
[9] 罗云建.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06)
.
[10] 李峰. 兴安落叶松林分布及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 (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