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梦园. 狼尾草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根际微生态特征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4) .
[2] 张凯璇. 狐尾藻内生细菌的锰耐受性能及强化植物修复潜力研究[D]. 广西大学, 2018,(01) .
[3] 于田田. 沉水植物毫米级根际微域多环芳烃的消减机制[D]. 天津大学, 2017,(12) .
[4] 彭磊. 梁子湖沉水植物根际沉积物脱氮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定量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5] 刘泽君. 硝酸钙、生物促生剂和沉水植物对城市河道黑臭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暨南大学, 2018,(04) .
[6] 张萌. 沉水植物与水体阿特拉津的相互作用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7] 靳聪聪. 六种水生植物在农药面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研究[D]. 暨南大学, 2018,(02) .
[8] 马永飞. 粉绿狐尾藻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的去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3) .
[9] 江群. 生物炭和多壁纳米管对DNS32降解水中阿特拉津影响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4) .
[10] 苏光霞. 阿特拉津对黑土固氮、硝化作用及其功能细菌的影响[D].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