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春晓. 马铃薯主要光合特性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4)
.
[2] 徐洪岩.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荧光特性的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3] 杨国才. 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对群体产量及净光合的影响[D]. 西南大学, 2014,(10)
.
[4] 宋国英.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5] 陈晨. 马铃薯不同施肥措施生理指标的研究[D]. 青海大学, 2014,(02)
.
[6] 陈珏. 低温弱光胁迫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4)
.
[7] 常丽英. 晋西旱塬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种植模式产量与水分效应研究[D].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6)
.
[8] 杨航. 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西南大学, 2018,(02)
.
[9] 杨庆飞. 马铃薯/玉米套作品种配置效应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02)
.
[10] 葛茜. 汉中丘陵山区马铃薯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