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培培.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脂肪氧化酶分析[D].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2] 张钰玉. 小麦面粉色泽性状相关基因的组成分析及其多重PCR体系的构建[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2) .
[3] 赵晓园. 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应用[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4] 孙建喜.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黄色素含量性状的基因检测[D].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3) .
[5] 顾明超. 小麦籽粒LOX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在种子形成发育和萌发期间的变化[D].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5) .
[6] 王慧.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LOX活性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D].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
[7] 陈瑞瑞. 小麦品种(系)脂肪氧化酶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性状分布与遗传分析[D].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4) .
[8] 高奇. 花生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活力检测技术优化及其对储藏特性的影响[D].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7) .
[9] 张雪丹.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鉴定、纯化及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酶学特性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8) .
[10] 雷桂明. 粳米脂肪氧化酶LOX-3氧化调控规律研究[D].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