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年喜. 玉米氮素效率及其生理特性研究[D].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2] 宿晓东. 低氮高效型玉米品种筛选及筛选方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6,(11)
.
[3] 周联东. 玉米氮高效指标鉴定及其遗传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4] 徐祥玉. 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5)
.
[5] 董鲁明.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氮高效生理特性的研究[D]. 扬州大学, 2009,(12)
.
[6] 郭战玲.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关系[D]. 河南农业大学, 2005,(07)
.
[7] 王冬梅. 不同氮效率玉米对氮素供应的农学和生物学响应机制[D].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8] 马存金. 施氮量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根系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9] 蔡红光.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氮素效率基因型差异及综合效益分析[D]. 吉林农业大学, 2006,(12)
.
[10] 尹西翔. 水稻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