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光道. 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机制及RAPD分析的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02,(02) .
[2] 沈万芳.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林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叶片结构抗病机理的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9) .
[3] 董传媛.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关系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11,(S2) .
[4] 张云. 油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性状的RAPD分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1) .
[5] 刘伟. 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6] 何末军. 油茶炭疽病检验检测技术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2) .
[7] 申巍. 修剪施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影响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09) .
[8] 刘子雷. 浙江红花油茶主要性状变异规律研究[D]. 西南大学, 2007,(04) .
[9] 闻丽. 油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材料的组织化学分析[D]. 中南林学院, 2005,(06) .
[10] 仇键. 油茶种子油体蛋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原核表达[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