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勃. 低温诱导玉米幼苗的交叉适应及诱导表达CaM/CaMBP转基因烟草体系的建立[D]. 云南师范大学, 2002,(01)
.
[2] 武杭菊. 小麦幼苗对干旱、低温逆境交叉适应的反应机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3] 张晓峰. 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1)
.
[4] 刘逢举. 优质粮饲兼用玉米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关系及其遗传参数的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1)
.
[5] 宋秀芳. 玉米根中缺铁相关基因FDR3的功能鉴定[D]. 首都师范大学, 2002,(01)
.
[6] 李明顺. 温带和亚热带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1)
.
[7] 秦舒浩.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的产量水分效应及生理特性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02,(01)
.
[8] 焦志亮.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玉米种质抗病性鉴定[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1)
.
[9] 田孟良. 云南、贵州糯玉米与普通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比较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2,(01)
.
[10] 许明陆. 武陵山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特性与育种潜力的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