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祁洪. 大跨度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2] 王明华.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及稳定性评价[D]. 成都理工学院, 2002,(01) .
[3] 张鹏. 基于Kriging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 湖南大学, 2010,(01) .
[4] 刘刚.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的研究与工程应用[D].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5] 戚玉亮. 地应力测量与围岩稳定性智能预测[D].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5) .
[6] 刘能铸. 基于灰色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预测分析[D]. 重庆大学, 2007,(06) .
[7] 张四全. 有限元建模在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中南大学, 2007,(06) .
[8] 陆威.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软件研究与开发[D]. 吉林大学, 2007,(03) .
[9] 李光华.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分析[D]. 天津大学, 2007,(01) .
[10] 王磊.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系统[D]. 山东科技大学, 20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