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辛文霞.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山东大学, 2005,(08)
.
[2] 胡曼娜. 围绝经期抑郁症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新疆医科大学, 2009,(02)
.
[3] 高昂.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及证舌的相关性研究[D]. 福建中医学院, 2006,(03)
.
[4] 韩亚飞. 更年慰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属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型的临床观察[D]. 天津中医学院, 2005,(07)
.
[5] 李爱平. 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抑制素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D].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5)
.
[6] 万霞.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规范化及计量诊断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7] 张美丽. 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04)
.
[8] 杨改萍. 补肾安坤汤治疗肾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3)
.
[9] 李军. 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血清激素和INHb的影响[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6)
.
[10] 赖素茵. 左归丸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