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建新. 枇杷品种(系)和“大五星”后代群体的RAPD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2] 董燕妮. 枇杷小种子植株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2)
.
[3] 陈义挺. 楷杷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D].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8)
.
[4] 范晨昕. 白沙枇杷离体再生及ISSR分子标记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8)
.
[5] 林建城.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贮藏性和采后生物学的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6] 赵鹏. 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开花结实习性及激素处理促进成花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01)
.
[7] 曹雪丹. 北缘地区枇杷果实生长及采后生理生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8] 盛良明. 白沙枇杷优良单株—苏白1号的选育及其分子鉴定[D].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5)
.
[9] 王海宏. 白玉枇杷采后生理特性及贮藏技术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5)
.
[10] 高源. 苹果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