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茹高林.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增益分析[D].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2] 吴玲. 基于表达序列标签的玉米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开发[D].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3] 段晓凤. 黑龙江省黑土区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计算与分析[D].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2)
.
[4] 何亮. 玉米2C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活性与耐旱性的关系[D].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2)
.
[5] 郑洪兵. 吉林省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08,(02)
.
[6] 李冠军. 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差异蛋白的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7] 张永科. 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2)
.
[8] 李志会.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13,(08)
.
|